在1259年夏季,蒙古帝国的第四任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钓鱼城时不幸战死,这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也进入了一段动荡期。蒙哥的死引发了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,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这对兄弟分别在蒙古的大漠南北自立为王,蒙古帝国开始了持续五年的内战。
阿里不哥作为兄长,迅速在哈拉和林称帝,并且挑起了战争。最初,他派遣大将阿兰答尔和浑都海南下河西走廊,试图将忽必烈的势力赶出陇西汉地。为了保卫这片领土,忽必烈迅速派出关陇世侯汪良臣迎战,带领军队向西北的沙漠地区进发。1260年9月,汪良臣与阿兰答尔、浑都海在甘州(今甘肃张掖)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两支军队在这片沙漠之中决一死战,骑兵的冲杀声与战马的嘶鸣交织在一起,沙尘滚滚,仿佛天地都在为这场权力争夺震动。经过激战,阿里不哥的两位大将最终被汪良臣所击败,战死在黄沙之中。甘州一战,忽必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成功守住了陇西汉地。
展开剩余81%然而,阿里不哥并未因此放弃,他很快组织起三万大军,准备南下攻占忽必烈的都城——开平。得知消息后,忽必烈派出大将也先哥迎击。两军在短短八天后再次交战,结果阿里不哥的两万兵马被迫投降。经过连续的战败,阿里不哥暂时失去了南下中原的机会,而忽必烈则开始筹划反击。
在1260年深冬,忽必烈带领军队踏上了讨伐阿里不哥的征途。然而,严冬中的大雪阻挡了他的进军道路,使得原本顺利的行军变得艰难。然而,忽必烈并未因此放弃,继续勇敢前行。当他到达哈拉和林时,却发现阿里不哥已经撤离,留下了空城。阿里不哥的撤退并没有让忽必烈停下脚步,反而使他更加坚定地追击。忽必烈沿着阿里不哥撤退时留下的脚印,一直追到了漠北。
在漠北,阿里不哥决定向忽必烈表达悔意,于是写了一封“悔过书”,在信中重申兄弟情谊,并表示“愿以兄长为尊”。看到这一段话,忽必烈心中有些动摇,产生了宽容的念头。然而,阿里不哥趁着忽必烈的犹豫,迅速逃往了谦谦州(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)。忽必烈意识到自己的追击计划受到了影响,于是留下也先哥与万余兵马镇守哈拉和林,自己带军回到开平。
虽然阿里不哥暂时得以喘息,但形势依然严峻。公元1261年,阿里不哥开始积蓄力量,准备再次进军哈拉和林,重新夺回曾经属于他的地方。几个月后,阿里不哥带领五万大军回归哈拉和林,迅速攻占了城池。面对阿里不哥的铁骑,也先哥只能带领兵马撤退。哈拉和林重新回到了阿里不哥的手中。
不过,忽必烈并未因此放松警惕,他命令驻扎在漠南的蒙古军队迅速进入备战状态,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发起反攻。与此同时,忽必烈调集了大量兵力,开始备战,决心彻底摧毁阿里不哥。
然而,就在此时,阿里不哥也在忙于西征察合台汗国,并计划在此期间消除忽必烈的威胁。与此同时,察合台汗国的阿鲁忽对阿里不哥提出了支持请求,希望借助阿里不哥的力量夺回察合台汗国的大汗之位。双方达成协议,阿里不哥派兵帮助阿鲁忽夺取了实权,随后着手准备出兵夺回哈拉和林。
1261年秋天,阿里不哥带着五万大军重新回到哈拉和林,而此时的也先哥已无力抵抗,只能撤退。哈拉和林的再度失守,令忽必烈感到愤怒,他开始调集力量,准备重新征服阿里不哥。
就在此时,忽必烈对李璮叛乱的镇压也进入了关键阶段,逐步消耗了他的大部分精力和资源。与此同时,南宋趁机发起了北伐。虽然南宋在一定程度上收复了失地,但忽必烈依然专注于平定李璮的叛乱,并未立刻调动资源对抗阿里不哥。
1262年春天,阿里不哥尽管击败了阿鲁忽,但随之而来的战果却远不如预期,他的军事力量逐渐衰弱。与此同时,忽必烈也开始加紧对阿里不哥的进攻。经过长时间的战略部署,忽必烈最终决定以更大的兵力再次进军阿里不哥的地盘,准备一举消灭这个兄弟。
然而,阿里不哥的处境日渐艰难。军队渐渐流失,民心也开始动摇,甚至曾经支持他的部将也纷纷叛变,投向忽必烈或阿鲁忽。这个曾经强大的大汗,最终被困于谦谦州,成为了无法摆脱的困境。
最终,在1264年,阿里不哥选择投降,放弃了大汗之位,孤身前往开平,向忽必烈请降。忽必烈接受了他的投降,但并未轻饶,阿里不哥及其主要谋臣最终都遭到了处决。至此,长达五年的蒙古汗位之争终于宣告结束,忽必烈正式统治了蒙古帝国。
1266年,阿里不哥去世,兄弟二人之间的恩怨也随着他的一命归西彻底终结,蒙古帝国终于进入了新的历史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牛配资-按天十倍配资-专业配资炒股网-期货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