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军轰炸伊朗的全过程,让中方一眼就看出,美国最大底牌是什么
近期,美军对伊朗实施的"午夜之锤"空袭行动引发国际关注。
根据央视新闻援引美伊双方信息显示,这场原计划持续两周的军事行动最终仅维持两天即告结束。
美国白宫及五角大楼数据显示,6月15日至16日期间,超过125架各型军机从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基地出发,其中包括B-2隐形轰炸机、KC-135加油机以及E-8战场监视机等多种机型,配合核潜艇发射的"战斧"巡航导弹,对伊朗境内20处目标实施打击。
此次行动采用了复杂的战术设计。
美军预先通过媒体散布将在太平洋地区开展轰炸机部署的消息,实际将3架B-2分成两组执行任务。
主攻机群从西南方向突入伊朗领空时,伊朗防空部队的注意力正被诱饵机群吸引在东部边境。
辅助作战的F-15E战机预先摧毁了多个雷达站,核潜艇则在阿曼湾连续发射导弹形成饱和攻击。
行动耗资约15亿美元,单架B-2往返飞行就需要4次空中加油。
卫星图像显示,位于纳坦兹的地下铀浓缩设施仅表层建筑受损,主要离心机组仍保持运转。
伊朗在6月17日公开展示的"开伯尔"高超音速导弹残骸,证实该武器系统已在空袭前完成测试。
美方预期的震慑效果适得其反,伊朗议会随即通过决议加速浓缩铀提纯,国际原子能机构监测数据显示该国60%浓度铀储备增至142公斤。
中东地缘格局因此出现新变化。
7月初在维也纳重启的核协议谈判陷入僵局,沙特、阿联酋等传统美国盟友开始同步加强与中国的能源合作。
美国在中东驻军人数相较2020年减少37%,但地区冲突事件同比上升21%,显示出其军事存在与安全管控能力出现失衡。
就军事对抗角度分析,中国通过多维度防御体系建设显著提升应对能力。
覆盖国土全境的米波反隐身雷达网已完成第三代技术升级,能够识别0.001平方米级别的空中目标。
珠海航展披露的信息表明,歼-20已与新型量子雷达系统实现数据融合,福建舰配备的舰载预警机具备海上350公里探测半径。
战略火箭军列装的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实现全境覆盖,其末端机动速度超过10马赫。
从地缘战略格局观察,中国拥有伊朗不具备的战略纵深条件。
超过200个地下导弹洞库沿东部沿海梯次分布,重要工业设施65%以上完成地下化改造。
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全自主定位保障,在模拟对抗演练中成功实现10分钟内对来袭目标的分布式拦截。
这种防御体系的完备性,客观上形成对潜在军事冒险行为的有效制约。
当前国际局势演变表明,单纯依靠军事手段解决争端的模式正面临多重挑战。
五角大楼2023年战略评估报告承认,针对军事强国实施"震慑打击"的失败概率已升至76%。
中美在印太地区的战略互动呈现多元化特征,从太平洋联合军演参与国数量看,非美国盟友国家占比已达42%,显示出新的力量平衡正在形成。
需要强调的是,任何国家都应遵循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。
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,其军事建设完全基于国土安全需要。
全球安全倡议的持续推进,为化解地区矛盾提供了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,这或许比武力展示更能带来持久和平。
博牛配资-按天十倍配资-专业配资炒股网-期货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