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十七年(1644年)4月25日,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城,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在煤山(今景山公园)上一棵歪脖树下选择了自缢殉国,从此大明帝国走向终结。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(今南京)登基称帝,到朱由检在煤山殉难,大明政权前后存在了整整276年。俗话说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”,大明作为一朝近三百年的王朝,根基深厚,尤其是广袤的南方地区依然被忠于明朝的势力牢牢控制,且南方相较北方未被战乱大规模波及,仍显现出一派欣欣向荣、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当崇祯皇帝死讯传到南京时(1412年,明成祖朱棣曾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,但南京依旧保留着首都的地位,实行南北两京制,南京相当于北京的备用首都),南京的明朝官员经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和权力博弈,最终拥立朱由检的堂兄、福王朱由崧为新的皇帝,改元弘光,正式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。此时,弘光朝掌控着江南富饶的土地,拥有一支超过50万人的正规军队,经济财力雄厚,粮草充足,而且拥有淮河和长江这两道天险防线,可谓是手握“王炸”好牌,形势相当有利。
展开剩余73%反观北方,李自成攻占北京后,由于未能及时调整和安抚当地士绅阶层,导致双方矛盾激化,甚至激怒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。最终,吴三桂打开山海关,选择投降清朝,清军几乎未费一兵一卒便控制了这道战略要塞,顺利进入中原地区。清军随后在一场名为“一片石之战”的关键战役中歼灭了李自成的主力部队,随即占领北京,成为北方新的统治者。此时,北方局势混乱不堪,清军入关后将李自成视为首要打击对象,局势对南明相对有利。甚至在河南、山东地区,一些义军主动归附南明,如果南明能够及时北上,恢复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并非不可能。可惜的是,南明弘光政权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样,对战局变化反应迟钝,错失了良机,直到清军剿灭李自成后南下攻打,他们才惊醒,仓促组织起江淮防线。
南明弘光政权在江北地区组建了四个军区,称作“江北四镇”,意图以此防御清军的南下进攻。这四镇分别是:驻防真州(今仪征)的黄得功部、驻防寿州(今寿县)的刘良佐部、驻防淮安的刘泽清部,以及驻防扬州的高杰部。
其中以高杰部实力最为强大。高杰原为李自成麾下将领,因与李自成妻子邢夫人私通得罪李自成,最终投降明朝。李自成在中原一带四处征战,高杰则南逃扬州避难,被南明弘光朝内阁首辅马士英收编。他麾下有4万余人,皆是来自晋陕的壮汉,与江南地区的柔弱兵力不可同日而语。南明重臣、督师史可法对高杰寄予厚望,高杰也被史可法的忠诚感召,率部北上抵御清军,驻守徐州。然而,在睢州时,高杰被许定国暗算刺杀。许定国与高杰旧怨颇深,因高杰曾在李自成麾下与许定国交战,并屠杀了许定国家族,许定国设宴诱骗高杰入城,趁机行刺成功。高杰死后,其部队失去指挥核心,不久便被满清豫亲王多铎率领的10万清军南下攻破,高杰旧部纷纷投降清军。
高杰部投降清军后,像多米诺骨牌般引发连锁反应,不久黄得功、刘良佐和刘泽清等部也相继不战而降。南明鼎力打造的江北四镇及江淮防线顷刻崩溃,江北四镇的22万明军兵力全部转投清军,成为清军攻打南明的“带路党”。随后,清军攻入扬州,史可法坚决抵抗,拒绝满清豫亲王多铎的招降,但因兵力悬殊,最终扬州失陷,史可法自尽殉国。清军随后在扬州进行了长达十天的屠城,约有80万人惨遭杀害,这段惨烈历史被称作“扬州十日”。而参与屠城的清军中,有很大一部分正是原江北四镇降清的明军旧部。
清军攻陷扬州后,继续南下,兵临南京城下。弘光元年(1645年)五月十五日,南明弘光政权的重要官员赵之龙、王锋、钱谦益等人打开南京城门投降清军。清军迅速占领南京,朱由崧仓皇逃往芜湖。五月二十二日,南明将领田雄、马得功、丘钺、张杰、黄名、陈献策联手劫持朱由崧,献给清军。次年,朱由崧在北京被清廷处死,南明弘光政权正式覆灭。清军掌控了江南这个财富重地,南明之后的隆武、绍武、永历政权始终未能打开局面,重要原因就在于失去了江南这一经济命脉。清廷凭借江南的资源优势,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,不再为粮草供给发愁。而江南的失守,罪魁祸首正是江北四镇的叛降,可以说江北四镇的投降成为南明覆灭的开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牛配资-按天十倍配资-专业配资炒股网-期货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