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纳德·特朗普要去苏格兰视察产业。这次的焦点却不在贸易协议,更不是高尔夫球场。大家的视线,全被特朗普把《华尔街日报》记者踢出采访团的举动吸走了。
业界头号老大的风格就是,谁写我不爽,谁就别靠近。
特朗普起诉了《华尔街日报》,紧接着直接把他们的记者扫地出门。讽刺的是,这名被赶走的记者,根本不是那篇让特朗普不开心的文章的作者。这就像在办公室里,老板嫌你部门出了错,却拉着不知情的同事一块儿降薪,够狠。
为什么这事值得说?先看现场。采访团的席位原本紧张得像考研调剂,主流大报都挤破头想跟着报道。按规矩,谁上谁下,传统上得由记者协会说了算。可这回,特朗普团队《华尔街日报》就被排除在外。该人士的声明甩得明明白白:“由于相关行为,他们不会是这13家随行媒体之一。”而且信誓旦旦表示这是为了“纳入更多声音”。画面感一下子拉满——被雪藏的《华尔街日报》,和列队等候上车的13家“大幸存者”,现场气氛别提多微妙。
展开剩余76%新闻界的反应可想而知,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
采访团本该充满各种角度,可是现在变成了选秀现场,看老板脸色行事。记者协会的负责人直接发声,称这种做法“令人深感不安,且违背了相关法规”。她发声明说,“试图惩罚一家其不认可报道内容的媒体,这一行为令人深感不安,且违背了相关法规。因新闻报道的内容而对新闻媒体采取针对性措施,这应当引起所有重视言论自由和独立媒体的人的担忧。”不用加戏,看这用词就拧巴得要命。言下之意,这家伙太不讲究规矩了。
其实,这事真不新鲜。在特朗普的世界观里,媒体分两种:一种叫“Fake News”,还有一种,是你愿意听话的那一拨。倒霉的是,这次《华尔街日报》撞枪口上了。
回看过去,主导采访团名单权的,从来都是记者协会。目的也简单:不让某个老板一怒,直接把不喜欢的报纸踢出名单。可今时不同往日,特朗普团队硬生生收回了这个权力。这还不止一次,早前有家通讯社,因拒绝用“新名称”就被挡在专属场所外。招数一模一样,方法早就路数熟练。
这里的矛盾,其实是赤裸裸的权力与监督的较量。
一边是曾经主宰全球舆论风向的美国媒体,另一边是靠着个人魅力和极端言论搅动风云的特朗普。这回《华尔街日报》被扫地出门,不是个案。有媒体指出,这背后还牵扯到特朗普与“相关人物”的盘根错节的关系,甚至早期有调查机构就收到过敦促介入的报告。种种迹象,说明这是新一轮信息管控的升级。
这里有个细节耐人寻味。被除名的那个记者,甚至没参与那篇被指内容不妥的报道。这只会让外界更觉得,这种惩戒方式,就是“杀鸡给猴看”。以后谁报道点“不够忠诚”的内容,小心分分钟就被踢出采访团。
从技术层面说,特朗普团队声称:“新闻媒体都不享有特殊渠道保障。”话说得听起来好像很公平,实际上门槛却是自己设的——什么叫“合规”?谁来裁定?没有解释。最终还是谁掌舆论话语权,谁说了算。
现在,这场风波已经让美国国内的新闻生态再添不少阴影。主流媒体的同行们都看清了一点:
新闻采访团已不是只看舆论公正,更多时候要看谁的脸色好看。
再说回特朗普与媒体的爱恨情仇。这不是他第一次“拉黑”记者,更不会是最后一次。能和自己的老冤家再次交手,他可一点没想着低调。反正只要有热度、能控场,他乐见其成。搞不好,《华尔街日报》还真变成了他的助攻。
说到底,这场风波和特朗普对权力的掌控力有关。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尴尬事实:
美国引以为傲的“新闻自由”,正在现实操作里变成了可以随手调节的音量键。
翻下历史账本,白宫和媒体的冲突不是头一次。只不过以往的斗争遮遮掩掩,如今是直接拍桌子撕破脸。别忘了,其他媒体也证实了这位记者被踢的事实。说明这种气氛,已经外溢到了全体新闻圈。
更带反转感的细节是,《华尔街日报》并不打算服软。这家机构的发言人回应:“我们对自己报道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充满信心,并将积极应诉。”看样子,新闻战线的门神们,还真打算杠到底。
国际上会怎么看?各家新闻机构抢着挤进苏格兰采访团,以免丢了话语阵地。特朗普却乐得见这些主流媒体窝里斗,把舆论控制进自己设定的轨道里。你不得不承认,这招够老练,也够冷血。
新闻自由,在权力操作下,其实是一场“谁能坚持底线到底”的较量。
专属渠道谁拿捏在手,谁就能决定场外声音的分贝高低。
这事最后会演变成什么形态?暂时看不出能有什么柔情收场。以特朗普的风格和《华尔街日报》的硬气,一场官司怕是还要闹下去。剩下的,就是看权力和媒体,谁更能扛,谁先掉链子。
每一次类似的冲突,都是对美国舆论秩序的再一次冲击。新闻战线上的游戏规则,早已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了。
致伟大胜利
发布于:四川省博牛配资-按天十倍配资-专业配资炒股网-期货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