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
气
小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,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,夏天的第五个节气,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。斗指辛,太阳到达黄经105度,于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。暑,是炎热的意思,小暑为小热,还不十分热。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,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,民间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之说。
历史渊源
“二十四节气”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,认知一年中时令、气候、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。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,每一等份为一个“节气”,统称“二十四节气”,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。
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“十二月建”的特定节令,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,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。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六月节……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”暑,表示炎热的意思,古人认为小暑期间,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故称为小暑。节气歌谣曰:“小暑不算热,大暑三伏天。”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,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。
气象变化
小暑时节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步缩短,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持续上升,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点虽然在南移,但仍然直射北半球,北半球的热量还是收大于支,所以这一段时间内气温还会继续上升。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℃左右。7月中旬,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,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℃、日最高气温高于35℃。在西北高原北部,此时仍可见霜雪,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。
小暑之后开始进入伏天,由于三伏天吹东南风,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,空气潮湿,海风的潮湿,于是“入伏”后空气湿度增大,中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为”高温、高湿”,而北方地区则“高温、干燥”。小暑为小热,还不十分热,到大暑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小暑节气后,大地少有凉风,吹的风会带着热浪。
小暑时节,中国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。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,降雨落区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控制,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,中国东部主雨带一般由华南、江南一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区;进入7月下旬,伴随副高等环流系统的季节性北抬,西南季风也会向北推进,副高外围的西南风将来自热带、副热带的暖湿气流输送到北方地区,其与中纬度的冷空气在华北、东北一带交汇,华北、东北才开始进入雨季。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,又称“七下八上”,才是中国华北、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。
物候现象
元代文人吴澄编著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,他根据黄河流域周边地区景物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,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“七十二候”,每个节气分成三候。小暑三候为:“一候温风至;二候蟋蟀居宇;三候鹰始鸷。”
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,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;《诗经•七月》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”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,即小暑节气的时候,由于炎热,蟋蟀离开了田野,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;在这一节气中,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。
传统习俗
民间小暑有“食新”、“吃饺子”、“吃炒面”等习俗。此外,在农历的六月初六这天,民间有晒书画、衣物的习俗。据说此日晾晒后,可以避免被虫蛀,所以有“六月六,晒红绿”的说法。
吃饺子
吃饺子
在中国北方地区有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的说法。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,伏日人们食欲不振,往往比常日消瘦,俗谓之苦夏,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。饺子长期以来都是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最爱的吃食。俗语:“好吃不过饺子“。
吃伏羊
吃伏羊
伏天大部分是在小暑期间开始的。伏羊节是中国传统美食节日,于每年传统初伏之日开始,至末伏结束,持续一个月。自古以来,徐州地区民间就有“伏羊一碗汤,不用神医开药方”的说法。“伏羊”,即入伏以后的羊肉。《汉书·杨恽传》记载:“田家作苦,岁时伏腊,烹羊魚羔,斗酒自劳。”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,排汗排毒,将冬春之毒、湿气驱除。
吃伏面
吃伏面
俗话说“热在三伏”,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。入伏之时,是中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,家家麦满仓,伏天人们精神委顿,食欲不佳,就可以吃一顿新白面做的面条。
晒龙袍
晒龙袍
传说龙王三太子为了保护禾田,把龙袍脱下化为麻布护田。为了纪念龙王三太子,每逢六月六日,人们便把自家的衣物、棉被、鞋袜等拿出来晒,称为“晒龙袍”。在寺庙,僧人们除晒衣被外,还会把经书拿出来翻晒,以防霉变,因此佛界把这一天命名为“翻经节”。小暑期间天气炎热,日照充足,晒衣物,能有效杀灭螨虫、蛀虫等害虫,并且能防霉变。
来源:网络
发布于:北京市博牛配资-按天十倍配资-专业配资炒股网-期货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