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解放日报
洪兰
以下是台北医学大学讲座教授洪兰在“扬州讲坛”上的科普讲座,内容有删减。
■洪兰
大脑发育规律与教育关键期
我们每个人都有4个脑叶:额叶,又叫前脑、总裁脑,负责计划策略、情绪控制、语言与运动等;顶叶,负责空间感知、数字处理等;颞叶,听觉处理中枢;枕叶,视觉处理中枢。
额叶皮质是大脑最重要的部分,也是最晚成熟的。它通常要到20岁以后才成熟,因此,孩子注意力不集中、易冲动都是前脑未成熟的表现。家长对此要予以理解,不必要求孩子做超越能力范围的事,并通过训练逐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。听力也非常重要,听觉皮质在胚胎7个月时即成熟,它也是人死后最后失去功能的器官。听力衰退会增加60%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,所以家长要保护好孩子的听力,避免长期戴耳机。
孩子出生时大脑仅为成人的1/4,1岁时达到70%,3岁时达到85%。从怀孕到2岁的1000天时间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期,2个月的婴儿不认生,6个月开始认生,因为前额叶皮质开始逐步完善功能,孩子应该在这段时间打下好的基础。10个月大的婴儿的新陈代谢已经比肩成人,到5岁的时候达到成人的两倍半,然后慢慢下降,到9岁时又进入一个高峰期。所以,老师会发现,暑假回来后,升入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一下子长大了许多。第二次发生这样的改变是在预备班升入初一的时候。所以说,孩子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就在0至12岁。
人的大脑一直在不停地改变,没有所谓的“输在起跑线上”。人生是马拉松,成功取决于转折点而非起点,所以一定要保持终身学习。
改变大脑的神经连接,教育才会起作用。而且,后天的环境也会改变大脑原来的功能,所谓用进废退,大脑不用,能力就会消失。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要让他自己做,因为家长替代以后,他的大脑就会退化。当孩子说“这题我不会”时,家长不应直接给出答案,而应引导其先行思考再求援助。记忆实验发现,即时解答会导致孩子的大脑对答案缺乏深度处理,即“学而不思则罔”。应该鼓励孩子通过独立思考、同学互助(如问别人是怎么解出来的)来解决问题,培养主动性。
如何培养创造力
创造力在神经学上的定义是两个不相干的回路碰在一起,活化成第三条回路。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在散步或做梦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,也就是说当不再集中心思想某个问题时,一些本来不相干的事物浮上心头,灵感就自然出现了。其实,创造力就是超强的联想力。所以,要允许孩子做白日梦,因为做白日梦与创造力有直接的关系。孩子处在白日梦状态时,是神经连接最密集的时刻,此时,孩子的胡思乱想可能促成触类旁通的创造力。
那么,怎样使联想力变得很密集,进而产生创造力呢?答案是经验和阅读。要让孩子去看、去摸、去接触事物,因为对大脑来说,凡走过必留下痕迹。然而,我们生命有限,怎么用有限的生命学习无限的知识呢?阅读就能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。背景知识决定我们眼界的宽度,背景知识越广,越能触类旁通、举一反三。
有一句话叫作“老地图找不到新航线”,如果每天走同样的路,怎么会看到新的东西?时代不同了,我们要鼓励孩子不断探索,累积新的经验,千万不要给孩子设限,把孩子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。
自我控制、品德和毅力
婴儿一出生即有情绪反应,哭是其表达需求的语言。通过拥抱孩子、抚摸孩子,会产生催产素压抑杏仁核,可以缓解情绪。所以说,情绪控制要从小培养。
人生60%的行为是习惯化的行为。习惯养成要遵循“事不过三”的原则:第一次需要动用大量的大脑资源,第二次、第三次后趋于自动化。坏习惯若三次未纠正,则容易固化。因此,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物归原处、睡前整理等习惯,避免未来因不良习惯导致严重后果。成功与不成功的人之间的差别,就在于时间的利用和良好习惯的养成。
好的教养是怎样养成的?模仿是最原始的学习,家庭是最早的学习场所,父母是最初的老师。学习是从出生的第一天,而不是上学的第一天开始的。孩子如果有了一些不好的行为怎么办?强行禁止是没有用的,要用好的行为去取代不好的行为,引导他去做对的事情。
总而言之,自我控制、品德和毅力是决定孩子一生成败的重要因素。当情绪可以自我控制时,就不会因小不忍而乱大谋。品德决定一个孩子能走多远。成功的人都曾经历过无数次失败,所以毅力至关重要。在21世纪的今天,分数不再重要,学习的态度和热情才重要。只要孩子有学习的热忱,有学习的能力,有良好的品德,他就一定会成功。
博牛配资-按天十倍配资-专业配资炒股网-期货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